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
摘 要:近年来,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石化)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(以下简称上海分公司)深入贯彻落实“端牢能源饭碗”能源安全新战略,为有效提升东海油气田开发效率和质量,提升能源供给能力,聚焦项目评价、建设、生产(以下简称评、建、产)全过程提质提效,从战略、组织、制度、机制、工具、考核六个方面推进一体化创新,探索出一套适合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的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管理模式,在**和宁波19-6项目中取得良好效果,推动东海首个千亿方气田和构造岩性油气田建成投产,打开了东海油气开发新局面,助力西湖油气产量首破200万吨,提升了油气供给能力,优化投资8.69亿元,建造安装创造13项国内纪录,20余项技术装备国内首次应用,珍珠获得集团高效新区产能建设一等奖;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、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,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东海增储上产;2022年实现收入42.16亿元、利润18.6亿元创历史新高。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新油气田开发效率和质量。
企业简介
上海分公司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地矿部渤海物探大队,是我国第一支海洋油气勘探队伍。也是中石化唯一一家主营业务为中深海海上油气生产的企业,主要在东海、南海、黄海等海域开展油气勘探开发,其中东海是唯一进入开发阶段的产建阵地。上海分公司代表中石化参与管理东海西湖合作项目。
东海西湖合作项目是中石化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(以下简称中海油)按照50%:50%权益比例共同合作开发的海上油气项目,是国内海上大型油气盆地勘探开发的首次合作,联管会为最高决策机构,中海油担任作业者,其设立的中海石油(中国)东海西湖石油天然气作业公司(以下简称作业公司)全面负责实施合同区内的勘探、开发、生产及销售作业。合作区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,勘探开发区块多数位于特殊海域,该区域内的油气勘探开发节奏受国家外交政策影响重大。
东海西湖合作区勘探目前处于区探、预探和评价并举的阶段,截止2022年底共拥有**个矿区,总面积3.78万km2,探明油气田**个,探明天然气储量**亿方,石油储量**万吨,已开发油气田**个,已建成生产和处理平台16座、天然气外输管线1条、内部集输管线16条、宁波天然气处理终端1座。油气产量231万吨油当量。
一、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背景
上海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“端牢能源饭碗”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战略,主要产能建设阵地东海西湖合作项目由于长期受东海地缘政治影响,且海上油气开发项目“高技术、高风险、高投入”,对合作项目管理协同要求高,审批流程长,传统油气田开发评、建、产是分段管理模式,组织和管理互相割裂,衔接低效,新油气田开发效率不高。为有效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,改善企业经营效益,提高产建效率和质量,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**紧急重启,批复的工程建造周期仅9个月,海上作业48天,时间紧、任务重,急需推动油气田开发全过程的管理创新。
(一)提高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
近年来,世界地缘政治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加速发展,世界经济加速去全球化,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致使国际能源供需持续紧张,各国能源安全受到严峻挑战。2018年习总书记作出关于“今后若干年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保障我国能源安全”的重要批示。2021年我国原油消费量7.04亿吨,对外依存度72%;天然气消费量3690亿立方米,对外依存度44%,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。习总书记专程到胜利油田考察调研,作出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”重要指示。国家能源局要求“海域油气勘探要以寻找大型油气田为目标,做强渤海、加快东海、探索南海”。集团公司党组勇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担,要求以七年行动计划目标为底线,坚持“海陆并举、少井高产”,大打油气勘探开发进攻仗,将东海列入“五大规模增储工程”和“四大效益上产工程”。东海油气开发受到高度重视,上海分公司认真落实集团公司部署要求,统筹谋划“蓝海战略”,将加快**、宁波19-6等7个油气田开发列为“七年行动计划”和“十四五”的重点工程。能源保供能力和产建效率提升迫在眉睫。
(二)提高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是提升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
东海海上油气开发项目“高技术、高风险、高投入”特点鲜明,叠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地质特征复杂性、联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、新建产能项目效果不及预期等因素,项目长期亏损,截至2020年底中石化份额亏损115亿元,急需推动油气田管理创新,提升管理效率,促进经营效益提升。
一是技术难度高。东海西湖西斜坡带发育NE和NNE向的顺向及反向正断层,多以断鼻、断块圈闭为主,油气田多呈“小、断、贫、散”特征,大多数油气藏储层横向变化快,呈现构造-岩性复合成藏的特征,多为低孔低渗或特低渗气藏,开发难度大。海域油气田开发涉及专业多,工程设计和海上施工难度大、智能化程度高、管理难度大。
二是开发风险高。首先海上井网密度较低、资料少,对储层及油气藏刻画、甜点预测难度大,地质风险相对较大。再者海上作业环境复杂,受海浪侵蚀、台风、冷空气、渔船作业、货船航行、空间受限等影响的同时,导管架、组块、生活楼等吊装下水、运输和安装,海管铺设,平台托航移位,大位移井等作业技术难度大、风险高。
三是项目投资高。海上油气田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动用大型建造场地和码头,钢材需求量大;海上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动用特大型浮吊、铺管船、大马力拖轮、多用途船舶等大型海工装备;部分设备依赖进口,如燃气透平发电机组、卡装器等;另外受外交、天气等因素影响,作业窗口和周期难以掌控,投资控制难度大。
(三)提高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是加快油气产建节奏的有效途径
传统的评、建、产模式是分段管理模式,组织和管理衔接低效,从评价到建成投产往往需要长达3年左右。一是地缘政治因素严重影响项目的连续性。东海油气田多处于敏感海域,项目可研和海上作业计划需要上报国家能源局、外交部等相关部委进行核准备案,获批时间和作业窗口不确定性大,例如**项目受地缘形势影响项目暂停近4年;黄岩某项目2015年完成工程建设,至今无法获批实施钻井作业。二是合作开发项目管理协同要求高、审批流程长。项目论证审查需同时上报至合作双方总部审批,由于双方投资管理制度、项目认识理解、工作方式等存在差异,获取信息不对称,评价审批进度往往不能同步,拉长评价审批周期。三是工程复杂性和作业环境苛刻性客观决定项目建设周期长。由于项目工程量大、涉及专业多、大型场地和施工资源档期锁定、海上作业有利窗口期短等因素影响,传统建造模式下常规项目陆地建造和安装调试周期要1年半左右。
为推动油气田开发项目提质增效,有必要创新项目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管理模式,以整合管理和技术资源,提升产能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,推动东海海域油气实现新突破,提升油气供给保障能力,端牢能源饭碗。
二、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
(一)持续深化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战略理念
1. 全面实施“蓝海战略”,提升能源供给能力
面对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、历史之变,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集团党组着力构建“一基两翼三新”产业格局,将资源能源作为实施世界领先方略的发展根基,把扩大油气资源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,大力落实增储上产“七年行动计划”,加快海域等重点区域产能建设。上海分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,“十四五”全面实施海洋油气“蓝海战略”,全方位推动海域油气高质量发展,奋力打造石化上游领先企业,大力实施资源为先、创新驱动等6个战略,立足东海西湖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深化“中中”合作模式,充分发挥价值管理的导向和约束作用,统筹资源、优化系统、再造流程,推动一切活动和资源向价值创造聚焦,将**、宁波19-6等7个油气田开发列为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工程,钻井39口,新建产能40亿方(全额)。
2.深化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理念,加快新区建产
上海分公司为有效推动新油气开发提质增效,提出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的理念,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、地质工程一体化,加快优质规模储量阵地的效益开发。一是夯实前期,加快新增探明储量动用评价和开发方案论证,工程建设、钻完井、采油气、经济评价等专业提前介入方案编制论证,推动联合审查,**和宁波19-6项目开发投资优化了8.69亿元,占比11.56%。二是强化一体化资源统筹。双方党组领导亲自挂帅,共同推动项目核准备案,整合建造和海上施工资源,中海油紧急调用蓝鲸号浮吊等10余个关键场地和海工装备资源,中石化紧急调用胜利油建、钻井平台、多用途工作船等资源,加快**项目建设;三是加强工程建设、钻完井、生产准备组的联动,**项目召开工作协调会90余次;四是强化支撑保障,人力资源、商务合同、计划财务和QHSE等及时做好支撑,派出20余人专项跟踪,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。
3.凝聚东海西湖发展共识,持续深化合作共赢
合作双方共同落实保障能源战略部署,一是凝聚合作共识,联管会和分公司领导协调会4次研讨东海规划目标、发展战略和重点措施,组织1次东海西湖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,形成了作业公司2025年上产70亿方(全额)行动方案,推动评、建、产一体化,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率和质量。二是强化规划与年度工作衔接,促进规划落实落地,2021年重点推进**和宁波19-6项目评、建、产一体化,当年完成批复,2022年建成投产,2年投资44.03亿,投资完成率98.5%;2022年推进**项目评、建、产一体化,当年完成论证,并上报国家能源局进行核准备案。三是党建与生产相融互促,推动评、建、产一体化持续深化。推动党支部“四方联建”,**项目组建10个党员突击队,甲方、乙方、海油方、石化方四方联合开展主题党日19次、形势任务教育6次、“蓝海战略”“三个在哪里”大讨论,发表宣传通讯20余篇,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。
(二)创新建立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
由合作双方共同组建项目领导小组,根据项目评、建、产的不同阶段特点,统筹优化资源配置,搭建职能-矩阵-职能的复合组织架构模式,核心人员全程参与,保障衔接顺畅。
1.评价阶段——职能型组织架构模式
该阶段的主要是开发方案、可行性研究、基本设计的编制论证,合作双方母公司平行进行审查和决策,以及上报国家能源局核准备案等。主要特点第三方评价、合作双方平行审查决策、多部门多层级参与,工作量相对较小。故采用职能型组织架构,项目人员在原部门任职,减少资源消耗,作业公司开发生产部牵头组织开展可研和基本设计编制,配合双方母公司开展审查等,工程建设部、钻完井部等9个部门分别负责本专业内容的审核把关。合作双方负责推动项目报批决策和国家核准备案等工作。
2.建设阶段——矩阵型组织架构模式
该阶段主要开展工程建造详细设计、商务采办、导管架及组块等的陆地建造、海上安装调试、海管海缆铺设、平台和终端改造、钻完井作业等。该阶段主要的特点是工作量大、作业地点分散广、作业窗口受限、资源协调难度大、进度协同难度大,工作量度高集中在工程建设部、开发生产、钻完井等专业部门。该阶段采用强矩阵项目管理模式,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,项目经理由作业公司领导直接挂帅,项目组由合作双方抽调相关专业骨干人员组成,正经理由作业者担任,副经理由非作业者担任,在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,也提升了非作业者的参与度和工作协同效果。
例如**项目下设工程、钻完井、生产准备、计划财务、商务采办等8个项目组,共140余人。其中,工程项目组下设平台部、海管部、控制部、财务部、QHSE部、设施改造部、合同采办部、综合部8个作业单元,共64人。各作业单元负责对各现场进行管理,并与公司职能部门、其他项目组保持密切沟通联系,协同推进项目进程。
3.生产阶段——职能型组织架构模式
该阶段主要负责生产准备运行计划、平台模型审查及问题反馈整改、设备驻场测试计划及实施、投产工具清单梳理、各系统联调联试及试生产方案的编制,投产文件、物料的准备、生产运行等。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试生产准备、多部门协同、人机磨合、管理标准化、工作量平稳。所以采用职能型组织架构模式,依托原部门职能职责,与工程建设、钻完井部等做好结合,合理制定投产、生产计划,分批次安排生产准备人员,保障顺利投产和有序生产。例如**项目56个人生产人员分2批次到位,完成了13类证书198人次的取证、35个大系统100个子系统的调试、10项规程和手册的编制,有力保障项目提前投产。
(三)创新建立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制度体系
1.完善联管会相关制度体系
强化顶层设计,明确合作双方和联管会在推动项目一体化推进中的职责,明晰工作界面和程序,一是通过《东海西湖合作项目高层领导协调会工作细则》,对重要事项进行讨论、沟通和部署,一体化推进新油气田开发,近3年共召开8次会议,统一协调推进宁波19-6、**、**等5重点项目,2个已投产、1个报国家备案、2个启动可研编制评价。二是通过《东海西湖合作项目联管会决策支撑机构管理办法》,设立了勘探、开发、工程3个技术委员会,以及投资预算、绩效考核2个联合工作组,为统筹推进项目评、建、产工作提供指导建议,例如宁波19-6项目优化开发井1口、自流注水井2口、优化投资1.2亿元,有效支撑项目决策。
2.完善作业公司相关制度体系
一是完善了《东海西湖合作项目投资与预算联合审查工作组工作办法》,结合双方的投资管理要求,求同存异,依托5个联管会辅助决策机构开展联合审查工作,完善项目方案、可研和基本设计阶段全过程联合审查的流程和职能职责,**项目、宁波19-6项目可研及基设的联合审查优化开发投资8.69亿元,占比11.56%,**项目11个月完成开发方案、可研的审批,较常规提前近半年。二是完善了《重大项目开工报告制度》《试生产管理办法》等,进一步完善评价、建设、投产等阶段衔接的一体化工作界面、职责、流程,在**和宁波19-6项目有效执行,其中宁波19-6项目实现机械完工“零调试”,海上零调试投产。
3.完善了项目运行相关工作规范
一是编制了《项目质量管理计划》,加强项目质量控制,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、组织结构、职责权限、资源分配和工作程序等。例如**项目开始就制定了6项严格的质量目标。二是完善出台《项目HSE方案》《驻外疫情防控管理要求》等,强化疫情期间的安全管控,高峰封闭管控1500余人,项目全过程零感染。三是强化联合作业的交叉管理,制定《项目联合作业安全管理程序》《钻井作业与海管饱和潜水交叉作业管理程序》等10余项交叉作业程序,**和宁波19-6项目均实现安全环保零事故目标。
(四)创新建立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
1.创新合作项目联合审查机制
一是建立投资项目联合审查专家库,依托合作双方已有的专家资源,由勘探、开发、钻采、海工、生产、销售、计财、安环、法律等共计10个专业的专家组成,服务于项目联合审查。二是建立了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平行研究机制,双方按照各自的定额体系和经济评价参数与方法开展研究,在**项目进行应用,有效推动项目审批。三是建立投资联合审查全过程的沟通协调机制,强化事前沟通、事中协调、事后落实。近2年共开展产能项目联合审查6次,**和宁波19-6项目开发投资优化了8.69亿元,占比11.56%,宁波19-6、**项目可研审批时间较常规分别提前了3个月、6个月。
2.创新前期研究加速深化机制
为降低外交因素影响,探索出项目前期研究加速深化的工作机制,以牢牢把握作业窗口期。一是可研深度向基本设计深度靠近,确保可研国家备案获批后,可迅速启动基设报批工作,**项目在2021年获准重启后,可研获批后1个月内就完成了基本设计报批工作。二是基本设计的深度向详细设计深度靠近,以确保基本设计获批后可迅速转入项目开工建设。**项目在基设阶段,详细设计已完成上部组块的75%、海管和导管架的100%、改造部分的72%、生活楼的80%、模块钻机的90%,基设获批后立马转入工程建设阶段,较传统模式提升约5个月。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提前深化是项目快速建设的重要前提。
3.创新建立一体化预采办工作机制
为高质高效合规地做好项目评价和建设衔接,创新建立预采办工作机制。一是提前做好商务采办策略,在评价阶段项目组和商务合同部做好沟通,梳理关键物资和服务,研究优化采办策略,报联管会审议。二是根据采办策略,做好采办的前期准备工作,完成预采办工作,以缩短采办周期。三是加强与供应商沟通联系,对于存在暂停风险的项目,每半年开展招标有效期延期,确保紧急情形下供货和服务的能力。**项目在基设阶段,开展主要OFE 设备及工程服务预采办共计59项,2021年紧急重启获批后,立即转入建造阶段,实现项目评价和建设的无缝衔接。
4.做实项目一体化运行计划
一体化推进,多部门协同,多轮次结合,做实做细运行计划。一是统筹编制总体计划,项目总经理牵头,各项目组、职能部门和关键供应商共同参与,明确关键节点,确定总体运行节奏。二是细化工作计划,项目组锚定关键节点,明确实施路径,并落实责任人,建立定期跟踪汇报制度。三是运行计划汇总再优化,统筹各方计划,重点优化工作界面衔接、关键资源共享、交叉作业等。四是严格变更管理,运行计划调整由各项目组、服务商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商议,报合作双方项目负责人审批。**项目细化三级计划,编制动态跟踪表,陆地建造36个主要管控点分解为84个,挂图战、事日闭、督落实,导管架提前15天完工,17个控制点提前完成。
5.创新建立一体化的资源调配机制
一是双方总部层面成立高层协调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合作资源,15天落实深圳胜宝旺、天津临港太重、胜利油建龙口等建造场地资源,30天锁定“蓝鲸”、HYSY201、HYSY291等关键海工装备,生活模块提前10天开工,创造了东海最快开建纪录。二是建立总部、分公司、项目组多级联动机制,开通应急绿色采办通道,做好项目资金支持,**平台设备材料100%交付,湿气预增压压缩机等7项设备国产化,交货期平均缩短约30%。三是加强内部资源一体化调配共享,各项目梳理资源使用需求计划,整合优化吊机、守护船等资源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NB19-6项目节约船舶费用近1000万元。
6. 建立“多方联合作业”的工作机制
建立工程、钻完井、生产准备、供应商间的四方联动机制,建立日会、周会交叉参与制度,共享作业信息。联合开展技术评估论证、分析问题、制定计划、优化资源、管控风险等。制定了《联合作业安全管理程序》等10余项作业管理程序,开展联合作业施工方案审核及技术交底10次、应急联合演练6次、梳理干涉点及交叉作业25项,巡检32次及督促整改118项等。**和宁波19-6均实现安全环保零事故,宁波19-6项目实现海上安装零待机、机械完工零调试、海上零调试投产的目标。
7.加强创新推动项目提速提效
坚持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,贯彻新发展理念,联合中海油、中石化、相关单位技术力量,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推动项目提速提效。
一是全面推进“新优快”钻井促“四提”。①钻头定制+竞争性选择+严格奖惩+即时分析优化,助力钻井持续提速。定向井海水开路钻进井深首次达到2600m,ROP最高125m/h,**表层平均进尺较探井增加760m,平均ROP提升170%。②实时井身结构优化,助力提速降本,**-A8、A4井身结构由二开调整为三开裸眼完井,12-1/4″较A5井提速80%,单井节省套管费和射孔弹等约1000万元。③优化泥浆性能,保障井筒稳定和作业时效。针对地层和地应力特点优化油基钻井液,起钻速度达24柱/小时,破勘探七号纪录。④新工具、新工艺助力安全提效。采用升高管专用提升工具、一体式多功能试压塞、多功能提升短节、顶驱下套管等,单次安装井口节省2h,试压和安装防磨衬套单次节省0.5h。⑤优化程序提高作业效率,通过细化拆、甩组合指令、预接工具,短接拆、甩、组合BHA单次用时3.5小时,时效提高近100%。
二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“五化”。形成了**公用系统、宁波19-6无人化等16项标准化设计成果。①实施一体化制造工艺,提高工厂化预制效率,**主体工程加工效率较国内同类平台提高73%,组块陆地建造完工状态达到101.5%,压缩机实现模块化安装。②加快智能化建设,建设配电盘智能化系统,成功应用轨道机器人、无线测温、绝缘定位等;5G系统实现中心平台全覆盖,实现高宽带实施时传输,解决吊装视野死角;建设数字孪生系统,加强设备管理和仿真应用。③加快核心技术国产化,东海首次应用国产中控系统,国内首次采用“挖沟犁”技术铺设海管、首次采用国产电机,东海首次采用海底软管。④推进平台化无人化建造,宁波19-6建成东海第一座按照最新标准设计建造的无人值守平台。
8.创新“四方融合党建”助力攻坚克难
甲乙方以项目为依托,以党建为纽带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,石化上海分公司、海油上海分公司、海油工程(总包方)、胜利油建四方临时党支部/小组创新开展四方党支部联建,助力**项目和宁波19-6攻坚。共同开展主题党日19次,党建和生产工作同部署、同实施,统一思想认识,凝聚文化共识,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**项目联合成立10个党员突击队,连续奋战项目一线,与1300多施工人员封闭长达4个月,同吃同住,克服疫情、限电、暴雪、冬奥会环保管控升级等困难,全面赶工,为2个项目提前投产贡献力量。
(五)创新建立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管理工具
1.持续深化EDIS应用,助力工程建设高效运行
工程建设以EDIS为抓手,强化全过程管理,所有文档的产生、传输、审批和归档通过EDIS管理。一是加强信息保密,内部网络运行,严格角色权限配置和硬件管理,**和宁波19-6项目保密“零泄密”。二是加强项目信息共享,通过EDIS实现日报、周报和文件等共享,及时掌握采购进度、设计进度、和现场建造状况等,促进作业单元相互协同。三是有效提升文档的审批流转效率。备忘录、会议纪要、设备资料送审及发函都在EDIS上审批流转,邮件提醒及时处理。
2.深化数据库和软件应用,助力新优快钻井提效
一是深化Wellreport、Sitecom数据库应用,分析历史井数据,挖掘安装井口、接卸立柱等的提速空间,开展24小时作业分析,及时给予现场提示建议,单井节省8小时。二是深化landmark EDM软件应用,提供准确的水力摩阻井眼清洁分析,协助现场总监精准决策,2个项目没有一口井因井眼清洁问题倒划眼。三是时效统计软件通过时效的横向、纵向对比、学习曲线分析,找准提速方向。
3.提升基础设施配置升级,助力现场管理效率提升
一是优化卫星地面站,海上平台KA 流量实现翻倍,保障了海陆通讯稳定,实现生产信息的高效共享。二是大力推进“云”上办公,加快“云平台”等基础设施配置,开通VPN 和云账号合计800 余个,保障了疫情和出差期间的远程办公需求。三是深化海上5G应用场景建设,5G高带宽实时传输,配备高清透雾摄像头,保证安全吊装。
(六)创新建立油气田开发一体化管理的考核体系
一是突出项目全过程考核,对照基本设计的产量、产能、投资、国产化、QHSE等目标以及国家批复作业进度要求等,制定总体考核指标和年度考核指标,设置基本、奋斗、挑战3级考核目标,分解到工程、开发生产、钻完井等13个部门/单位,落实责任人,签订责任书。二是加强考核指标执行分析和预警,通过双周例会、月度生产运行会、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强化跟踪分析,及时预警。三是加强奖惩严格兑现,合理提高出海补助,鼓励员工深入一线;设置突出贡献奖,发放超产奖励、工程技术提升奖励、成本管理奖励等约27万。四是典型选树向一线倾斜,项目组荣获局级先进集体2次,先进生产个人2人次、优秀共产党员4人次等。
三、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
上海分公司坚守能源报国和屯海戍疆的初心使命,推动党建生产相融互促,集中优势资源,汇聚精锐力量,深化合作共赢,探索出一套适合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的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管理模式。
(一)打开了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的新局面
面对东海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,在战略、组织、制度、机制、工具、考核六个方面开展一体化创新,探索出适合东海油气田高质高效开发的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管理模式,并在**和宁波19-6项目上得以成功应用,两个项目工程建设历时约1年,在2022年9月相继投产,在限定期内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,这是2016年以来东海油气开发的新突破,形成2个千亿方规模阵地,实现东海首个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商业生产,为东海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新活力、打开了新路径。
**项目是东海首个商业化生产的千亿方整装油气田,建成东海西湖第三座中心处理平台,设计新建天然气产能22亿,具备30亿方的处理能力和管输能力,该项目获集团公司2022年高效新区产能建设一等奖,同时,可为周边**、龙井、玉泉等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支撑。
宁波19-6项目是东海首个商业化生产的构造岩性油气田,设计新建天然气产能2.1亿方,是国内第一座可实现间隔两座平台遥控复电、跨平台带水处理流程遥控复产、全井口不间断计量等功能的海上无人油气生产平台,为宁波13-7、宁波**等油气田的开发打开了新思路。
**项目可研设计动用天然气储量**亿方,新建天然气产能13亿方,已进入国家备案阶段,投产后将成为东海第二个千亿方的规模上产阵地,该项目获集团公司2022年高效储量发现转化二等奖。
(二)油气产量破新高有效提升了能源保障能力
评、建、产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了**和宁波19-6项目提速、提产、提效,新油气田贡献显著提升,2022年东海西湖油气产量230.57万吨,首次突破200万吨,其中新区贡献产量26.42万吨,占比11.46%。2023预计达到363万吨,新区产量占比达51%,油气保供能力有效提升。
1.**项目获得集团高效新区产能建设一等奖
项目评价:项目紧急重启后20天完成基设复核优化,1个月完成国家备案、可研和基本设计审查批复,创同类项目最快纪录。
工程建设:陆地建造7.5个月刷新国内同等模块最快建造纪录;海上安装刷新18吋海管国内单日铺设纪录、单日挖沟纪录,较批复提前13天;机械完工提前77天,树立了高效组织施工典范,实现8000米模块钻机等14项首次应用。
钻完井:提前19天完成奋斗目标,钻完井节省工期55.79天,提速31.08%,打破中海油集团公司5001-5500m水平井钻井周期最短纪录等3次,打破中石化5000<H≤5500m同井深级别钻井周期最短纪录。
开发生产:2022年较计划多投产2口,新建天然气产能10亿方,完成217%,日产气350万方,平均达产率175%,3口井初期日产气超100万方/天,创造东海单井日产纪录,获集团公司2022年高效新区产能建设一等奖
投资降本:在剔除赶工费、船舶资源挤占、疫情防控等影响,海管节约4496万元,占比5%;设计费节约2052万元,占比20%;生产准备节约579万元,占比8%。
2.宁波19-6项目创多项纪录提前2月达产
项目评价:用时10个月完成了项目可研的编制、审查和批复,较常规项目评价周期缩短约3个月。
工程建设:平台海上安装提前18天,海管海缆铺提前24天,第一口井提前2个月投产,实现了间隔两座平台遥控复电技术等6个国内首次应用,海上安装零待机、机械完工零调试,海上零调试投产,实现建设投产无缝衔接,
钻完井:5钻5完提前29天完成奋斗目标,钻完井节约工期126.98天,提速47.74%,打破井深5500-6000m生产井(定向井)最短钻井周期纪录等6项中海油钻完井纪录。
开发生产:2022年较计划多投产2口,新建天然气产能2.1亿方,完成162%,提前2个月达产,超ODP方案设计水平,日产天然气70万方、凝析油172方,平均达产率106%。
投资降本:项目较概算综合降本约10%,其中工程设计建造节约3893万元,占比6%;钻完井节约6998万元,占比15%;生产准备节约197万元,占比12%。
(三)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
**和宁波19-6两个新油气田2022年贡献油气产量26.42万吨,为全年生产经营作出积极贡献,各项经营指标持续向好,收入利润创上海分公司历史新高。
一是收入创历史新高,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42.16亿元,同比增加18.89亿元,增幅达81.12%;新油气田贡献销售收入4.58亿元,占比11%。
二是利润创历史新高,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18.6亿元,较2020年增加15.91亿元,增幅达591.01%;新油气田贡献利润总额2.92亿元,占比15.7%。
三是成本管控成效显著,2022年吨油作业成本381元/吨;较2020年降低22元/吨,降幅6%,其中**吨油作业成本314元/吨、宁波19-6项目吨油作业成本88元/吨。
四是创效能力大幅提升,净资产收益率由2021年1.73%提升至2022年的13.37%。
(四)技术创新取得成效有力增强关键支撑能力
开发方面,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,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,有力支撑了东海增储上产。一是初步形成了**气田巨厚非均质气藏甜点预测及均衡动用技术。利用叠前Vp/Vs和阻抗旋转的合成属性预测砂体,厚度预测吻合度达85%。甜点预测采用主控因素分析技术、属性反演相结合的方法,甜点预测吻合率达88%。**气田强非均质气藏均衡动用技术,采用立体网、多层分段、长水平段动用,提高单井产能及动用储量。二是形成了西部斜坡带地震-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技术,以复杂含煤地层背景下复杂岩性组合地质模式为指导、以正演模拟结合地震反演形成各气田针对性预测技术。
工程方面,形成了工程设计建设的系列标准化成果,可指导同类型油气田的快速经济有效开发。一是形成了中心平台标准化设计建设的系列成果,针对千亿方气田的开发,形成了处理工艺流程、公用系统、机械设备、海上安装、联合调试等方面的标准化成果,已在**项目可研评价中成功进行了应用。二是形成了无人化井口平台标准化设计建设的系列成果,包括中控系统智能化、配电盘等智能化、平台远程遥控复电、跨平台带水处理流程遥控复产、全井口不间断计量等标准设计和应用等,可有效指导边际油气田的开发,降低海上人员费、直升机费等运行成本 。
钻完井方面,新优快钻井技术推动“四提”取得全面进度,提升了海水开路深钻、配套提速工具、井身结构优化、油基钻井液完井等技术,改进和规模化应用射孔生产管柱一体化工艺,**和宁波19-6项目打破10项中海油、中石化钻完井纪录,形成了东海常规大位移井集成配套技术,解决了平台周边3-5km大位移井的安全延伸和储量经济动用,推动深部地层提速显著,《海上复杂地层工程地质精细描述与优快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》获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,为东海西湖的油气增储上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成果创造人:周荔青、赵 勇、张尚虎、陈普信、杨晓东、蒋文星、胡德华、翁仕捷、周 政、葛燕菁、荣若芷、张 华
原创文章,作者:中化企协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cema.org.cn/427.html